TA17合金是一種三元鈦合金,名義成分為Ti-4Al-2V,其中含有少量的α穩定元素Al以提高合金的熱強性,少量的β穩定元素V可起到細化晶粒和改善工藝塑性的作用,其冷加工性能優于TC4合金。TA17合金具有中等強度,焊接性能和抗水腐蝕性能優良,靜力和循環強度較高,熱處理及其后的噴砂對合金的強度、塑性和低周疲勞性能無影響。TA17合金由蘇聯普羅米修斯中央結構材料科學研究院研制,其國際牌號為ЛТ-3B合金,主要用在造船、原子能、化工、航空等領域,特別是作為艦船殼體材料,其產量一度占蘇聯鈦合金成品的1/3~1/2。在我國該合金主要產品形式為板材、鍛件、棒材和絲材。
相對傳統的普通金屬材料而言,鈦合金加工難度大,因而在生產過程會產生各種缺陷,即便如此,關于TA17合金冷軋板材表面裂紋缺陷卻鮮有研究報道?蒲腥藛T針對TA17合金板材在冷軋過程中產生的條狀裂紋缺陷進行分析,找到其形成原因,以便為生產出表面質量合格的TA17合金薄板材提供技術支撐。
TA17合金冷軋板材生產的基本流程為:合金熔煉→板坯鍛造→熱軋→冷軋。在出現表面條狀裂紋的冷軋板上取樣進行化學成分分析,對冷軋板條狀裂紋表面及截面取樣進行形貌及微區成分分析。體視觀察在DM6000體視鏡上進行,用JSM-7001掃描電鏡及附帶的INCA-7557能譜儀進行裂紋表面、截面形貌及微區成分分析。
分析發現,條狀裂紋處含有大量的氧元素,可見冷軋板表面條狀裂紋出現與板材氧化有極大的關系。冷軋時不會使TA17合金板氧化,而板材氧化只可能在退火過程中發生。因此推斷這些氧化缺陷在退火后的堿酸洗過程中未被完全去除而殘留在板面上,導致在隨后的進一步冷軋過程中沿著軋制方向出現了條狀裂紋。
首先是在冷軋前的退火過程中,板材表面被氧化,而在板材表面存在質量缺陷的地方,如晶界露頭、夾雜等缺陷處為氧化提供了通道,這些部位的氧化更為深入。在隨后的堿酸洗等表面清理過程中,表面缺陷存在的部位由于氧化較深,且堿酸洗時間不足,未能完全去除掉氧化層而殘留在板面上。這些殘留的氧化缺陷在隨后的冷軋過程中因為其塑性差不能與基體協同變形而沿著軋制方向被拉長而斷裂成一連串的小孔洞,隨著軋制變形進一步加大,這些成串的小孔洞被進一步拉長拉大,彼此分割開,而脆性氧化物發生部分脫落,最后形成線性的鋸齒狀的條狀裂紋缺陷。板材發生脫落而露出的部位因固溶一定量的氧使得塑性比基體差,在軋制過程中不能與基體產生一致的塑性變形而出現大量微裂紋,因這部分富氧層的氧含量較低,同時氧含量高的部分已經脫落,使得殘留部分的氧不能被能譜測出,因而能譜分析部位沒有發現明顯的氧元素。
以上分析表明,要消除TA17板坯的條狀裂紋,首先要保證合金無冶金夾雜缺陷,而真空自耗電弧熔煉對合金除雜提純效果有限,因此必須控制原料的質量,即要保證海綿鈦及V-Al合金的質量。其次是在退火后保證足夠的堿酸洗時間,將表面氧化缺陷去除干凈。三是對冶金缺陷導致的表面孔洞等質量缺陷在冷軋前應清除干凈。